一、 指导思想
内江师范学水产养殖学专业以“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 为指导思想,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技术要求,整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构建鱼类生物学与资源、鱼类繁殖和养殖、饲料生产和检测、水质分析化验、病害诊断和防治技术、营销与管理技能为载体的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校内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训练,校外见习和实习、社会实践为载体的专业实践培养体系,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堂与生产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实训与企业对接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培”的实践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二、构建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进行,旨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培”的人才模式达成满足现代水产行业所需的水产养殖人才、技术营销人才、渔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2、系统性原则。
传统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依附于单一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的演示性、单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即使开设综合实验或者创新性实验,也是局限在本门理论课程中。将课程间一脉相承的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讲授或训练,只能培养学生注重掌握书本中实践知识和技术,较难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多门专业课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整合与优化专业基础课、专业发展必修课及专业发展选修课, 创建多门课程融汇贯通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壁垒;以生产环节和行业技术流程要求,梳理实践教学内容及内在联系、去冗补缺;依据水产养殖的产业链类别,系统地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在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和素质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该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实践教学内容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板块相适应。
3、生产性原则。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参考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编制的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入门的实验知识和能力非常有效。但随着数以万计的水产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特点,且现在水产养殖品种多样化、复杂化,养殖理念和形势从已有了深刻变化,转变为多样、高产、低碳、安全和环保的养殖模式。以简单、陈旧的参考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念已不能满足现在水产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课堂实践教学与养殖生产、水产养殖企业的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中的上述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学生的专业修养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低下、片面,以致出现水产毕业生远不能满足水产企业机构和水产工商企业对水产人才的需求,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意的工作, 造成水产人才资源的浪费的矛盾。因此,依托校内水生生物与水化学教学实验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水产养殖综合实验室、水产动物疾病与防治实验室、水产电子商务实训室、鱼类分类与资源实验室,校外大型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依托通威集团的“鱼类繁育、养殖、饲料、病害、渔业设施” 校企联合的“产学研”实训中心;依托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鱼类病害防治与水质调控技术”实训中心;依托无锡渔愉鱼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营销、管理”实训中心;依托眉山水产渔政局的水产苗种繁育技术实习教学基地群及众多的企业实践教学平台)(表1),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堂与生产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实训与企业对接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培”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由抽象、通用、教条、被动转化为具体、特定、灵活、鲜活的生产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理论知识向综合能力转变。
4、“产教融合、校企协培”的原则
为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协培”过程的教学质量,依托现有20余家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实践教学大纲内容,探索和优化“六个专业学科知识”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和企业实践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与企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应用技术为导向,不断完善和优化生产应用性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强化和提高校内教师的执业(水产养殖业)技能,吸收具有“工匠”技能的行业技术骨干进入校内和基地实践环节,构建一支“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学队伍,依托企业实践平台和岗位,力争企业实践实训实现“学徒式”指导。筛选约5家在平台、师资、实践模式、实践内容优良的企业,依托“水产养殖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项目,培育打造,逐步建成2-3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以实际行业生产和服务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依托企业管理经营人才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
三、体系目标
培养热爱水产养殖专业,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素质,掌握水产动物增养殖、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渔业水域环境调控、水族科学与技术、水产企业经营管理等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能在水产养殖、饲料和渔药、渔业资源与环境、休闲渔业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服务、研发、经营管理、销售等工作,能适应行业变化和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毕业生能熟练运用鱼类分类、鱼类繁殖和养殖、饲料生产和检测、水质分析化验、病害诊断和防治技术,具备营销与管理技能,成为现代水产行业所需的水产养殖人才、技术营销人才、渔业管理人才。
四、体系内容
1、体系总体框架
2、体系具体内容
附表1 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与实践环节
能力层次
|
序号
|
能力项目
|
实践教学课程/环节
|
基础技能
|
1
|
社会适应能力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
2
|
计算机应用能力
|
大学计算机
|
3
|
外语应用能力
|
大学外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
|
4
|
信息检索与写作能力
|
信息检索
|
水产养殖专业技能
|
1
|
实验操作能力
|
鱼类学实验、水生生物学实验、养殖水化学实验、鱼类遗传育种学实验、名特水产养殖学实验、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
|
2
|
专业运用与研究能力
|
水产行业入门见习、养殖环境生物学及鱼类学课程实习、水产养殖生产实习、水族科学实训、毕业综合实习
|
附表2 实践课程(环境)的实验项目(内容版块)与能力目标
版块一:鱼类生物学及资源板块实践
模块
|
序号
|
课程名
|
实验项目/内容板块
|
学时
|
类型
|
能力目标
|
鱼类生物学及资源
|
|
鱼类学实验
|
鱼类外部形态及构造
|
3
|
验证
|
通过对鱼类外部形态及构造的观察,了解鱼类体型的多样性、外部器官的进化及其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相互关系;了解与掌握鱼体各部位分区及测量的一般方法;熟悉鱼类分类学所习见的某些外部形态术语的含义。本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对鱼体结构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
鱼类的形态解剖探究
|
9
|
设计
|
通过对不同鱼类形态结构的比较,了解鱼类形态结构与机能,以及对水环境的适应。本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鱼类的器官组织学探究
|
9
|
综合
|
通过观察鱼类器官系统的组织结构,更好地了解四大基本组织在组成器官和系统时之间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本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专业应用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
市售养殖鱼类的分类、鉴定及检索表的编写
|
9
|
综合
|
通过对常见市售鱼类的调查,掌握鱼类的主要分类特征,认识常见的市售鱼类。同时,学习鱼纲的分类方法并学会使用和编写检索表。本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应用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
鱼类胚胎发育的观察
|
9
|
综合
|
通过观察养殖场(实验基地)特有鱼类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等不同发育阶段的外形特征,掌握鱼类从受精卵到神经胚、器官系统发育等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为鱼类的增养殖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本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专业应用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
沱江(内江段)的X鱼个体生态学研究
|
9
|
综合
|
通过在野外随机采集一定数量的标本在实验室研究可以对所采集标本的资源量、年龄与生长状况、食性、繁殖力等进行分析评估,使学生掌握传统的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别种群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用鳞片鉴定鱼类年龄的、研究鱼类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鱼类性腺发育和繁殖力测定的方法。本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专业应用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