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系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王芳   查看:

 

1、基于生产实践与技能获得为导向的“1+2+1”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第1年学年):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板块课程为主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通过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模块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使学生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更早了解卓越水产养殖人才具备应该的背景,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第2、3学年):专业技能的获得与提升。主要培养学生获得水产养殖动物生物学分析、水生动物遗传育种、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配制、水产动物病害诊断与防治、饵料生物培养、捕捞技术、养殖水域环境监测、生产组织与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1)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规划,采取对准产业规划,探讨建立校企联动的方式,多层次协调的组织形式开展专业的人才培养。

(2)课堂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充分体现“实用技能性人才”特色。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进行相关的设计和知识体系的完善,筛选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并且以强化水产养殖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实施模式为:在专业课程学习突破传统模式,压缩课堂理论讲解,强化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尤其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推动“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水产养殖绝大部分淡水鱼品种改良、苗种繁育及饲养均集中在每年4-6月的特点,第2、3学年每年专业课程春季1-7周在校完成核心理论讲授,8-20周在实验室、基地、企业通过实训、实习、见习等方式完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第三阶段(第4学年):专业技能的扩展提高。主要任务是开拓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生学习能力。第1学期先完成2个月专业实习和校企联合基于项目实训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水产养殖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根据生产实践信息反馈和学生所需进行专业技能扩展提升和素质拓展板块课程的再学习,第2学期再进行3个月的生产再实践。同时还依托“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产学研为核心,产学研结合构建的科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企业学习阶段要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水产养殖教育资源优势,包括教师资源、生产设备与技术、生产实践环境、研究开发条件等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设计与构建卓越水产养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做到和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

2、水产养殖专业“创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以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为依托,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构建了“双创”教育的指导和服务体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等方法,不断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了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产、学、研”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图

 

 

水生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101102000071号 | 蜀ICP备05006381号-1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1124号 邮编:6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