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课程大纲
    来源:   编辑:王芳   查看: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鱼类学

课程代码:ZH1640040-1

课程类别:专业发展必修课程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

课程学时:40

课程学分:2.5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

选用教材:谢从新主编,鱼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0.

主要参考书目:

叶富良,主编,鱼类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

楼允东,编著,组织胚胎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二、课程地位与作用

《鱼类学》是水产养殖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后续课程《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鱼类免疫学》等的基础。《鱼类学》主要包括鱼类外部形态特征、鱼类分类和鱼类生物学与生态学三大板块内容。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高等农林教育面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等战略需求,考虑系统性、实用性、社会需要以及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两山理论”的正确观念,逐步形成浓烈的专业情感与社会使命感;系统掌握各类群鱼类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鉴认常见和保护鱼类种类的基本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渔业资源变动规律,初步具备鱼类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基础;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能力。

三、课程目标

3.1 目标设置

学生通过《鱼类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鱼类各器官的主要构造和机能,以及掌握鱼类比较解剖的方法掌握鱼类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鱼类的分类系统及各分类单元的主要特征,能编制和熟练使用分类检索表,熟悉主要养殖鱼类和长江上游常见鱼类的分类特征、生物学习性;了解鱼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了解鱼类学课程发展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 掌握鱼类外观壳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和鱼类基础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鱼类学的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熟悉专业基本现状和发展前沿。【毕业要求2专业知识】

目标2: 结合运用鱼类学知识参与到鱼类资源保护中,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入理解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毕业要求3职业能力】

目标3: 具备科学思维,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水产技术研发能力了解鱼类学研究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方面的科技战略需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使命感与责任心【毕业要求3职业能力】

目标4:熟悉鱼类胚胎发育规律、鱼类生物学特征和鱼类生态学特征为自己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撑。【毕业要求5创新创业能力】

3.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3.2.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权重

支撑的

毕业要求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1

0.7

2.专业知识

【2.1专业基础】了解水产养殖学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水产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鱼类型态、分类、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通过形态学特征辨认常见鱼类种类。能运用鱼类学知识对渔业资源变动现象做出合理的科学解释。

课程目标2

0.1

3.职业能力

【3.1学习能力】能够结合鱼类学课程知识和自身发展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多渠道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理解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

课程目标3

0.1

3.职业能力

【3.3研究能力】具备科学思维,能利用鱼类学课程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了解鱼类学研究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方面的科技战略需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使命感与责任心

课程目标4

0.1

5.创新创业能力

【5.1创新意识】具备科学的创新思维,能基于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

鱼类学

2.专业知识

3.职业能力

5.创新创业能力

2.1

2.2

2.3

3.1

3.2

3.3

5.1

5.2

课程目标1

H








课程目标2




L





课程目标3






L



课程目标4







L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在教学理念方面,本课程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及水产行业专业技能要求、健康生活和终身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科知识架构,重构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中心,服务学生发展。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鱼类学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考虑到系统性、实用性、社会需要以及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鱼类学》课程教学内容划分5个板块。在教法和学法方面,针对课程目标1—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系列预习思考题;学生结合预习思考题和线上课程资源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目标。针对课程目标2—以和解释生物学现象为导向,形成“现象问题理论”教学,结合科研活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延展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鱼类学外部形态特征,鱼类学基础生物学特征,促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课程目标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与讨论,根据鱼类生态学特性,针对性设计科学、合理处理方案,解决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针对课程目标4—在教学中注意介绍学科前沿知识,要求学生课后收集、阅读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使学生学会反思,养成辩证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

2 课堂教学内容与安排

课程内容框架

教学要求

教学重难点

课程思政

教学方式

学时

支撑

课程目标

课程模块

章节

主要内容

重点

难点

了解鱼类学发展过程

绪论

鱼类学基本概念;鱼类及其在动物界的地位;鱼类与人类健康;鱼类学的范畴及其学科体系;鱼类学在水产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鱼类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鱼类学(形态、分类、组织胚胎、生态)目的与要求

掌握鱼类在自然界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学生对学习鱼类学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好鱼类学的信心。

鱼类在自然界中作用

鱼类学在水产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鱼类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范蠡《养鱼经》

讲授法

2

课程目标1

鱼类外部形态与功能

外部形态与环境适应

外部形态;鱼类的外部分区; 体轴与体型;头部器官;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构造;皮肤的衍生物;色素细胞与体色;鳞片; 皮肤功能

熟悉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和体型划分;掌握皮肤衍生物鳞片的种类组成及发生机制

鱼类的体型和鳞片的种类

鳞片的发生机制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命观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

课程目标1、3

鱼类的基础组织学

上皮组织的定义及分类;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分类及功能;结缔组织的分类及功能;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及作用;血液的成分及各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肉组织的一般特性;肌肉组织的种类和结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掌握四大组织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功能

四大组织的基本概念

四大组织的主要生理功能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

4

课程目标1、3

骨骼、肌肉系统

骨骼的生长方式、种类和模式结构;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骨骼构造的异同;肌肉种类与骨骼肌的模式结构;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肌肉构造的异同

掌握骨骼的主要类型(内骨骼和外骨骼);掌握肌肉的种类,红肌和白肌的主要区别

内骨外骨骼的组成;肌肉的基本构造

肌肉的基本构造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

2

课程目标1、3

消化、呼吸与循环系统

体腔、系膜及消化系统的发生;消化道组成及其微细结构鳃的结构;呼吸运动机制;消化腺组成; 辅助呼吸器官;土的结构与功能血液的组成;血管系统;

掌握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基本结构;

消化系统的组成、鳃的基本结构,鳔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辅助呼吸器官的种类

鳃和鳔的基本构造

军民鱼水情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

6

课程目标1、3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

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鱼类脑的构成和脑神经功能的划分

脑的构造与功能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

2

课程目标1、3


生殖系统与内分泌器官

 泌尿器官及鱼类肾脏的微细结构;生殖器官;主要的内分泌器官

掌握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

肾脏功能及渗透压调节机制

渗透压调节机制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

2

课程目标1、3

鱼类的胚胎学

鱼类的基础胚胎学


生殖细胞;受精作用;单精受精与多精受精;卵裂;原肠作用


掌握两性生殖细胞的结构与发生过程;能够熟练利用胚胎发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动物两性生殖细胞的结构与发生过程,胚胎发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规律。


动物两性生殖细胞的发生规律,胚胎发育的类型及鱼类胚胎发育的特点。

珍爱生命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4

课程目标1、3


鱼类分类学

类分类学的概念与方法

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物种的命名;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与术语;鱼类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物种命名法概念和基本原则;掌握鱼类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方法

物种命名法概念和基本原则

消化、吸收的生理机制。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

课程目标1、3

鱼类的分类体系及组成


鱼类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圆口类;软骨鱼类;全头亚纲; 板鳃亚纲;硬骨鱼

能够编制和熟练使用鱼类分类检索表;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鱼类种类,并且搞清楚其分类阶元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测定基础代谢的临床意义;分析产热与散热的过程及体温调节的机制。

鱼类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鱼类检索表的编制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

课程目标1、3

鱼类的生物学特征

鱼类的年龄与生长

鱼类的生活史、发育期和寿命;鱼类的年龄鉴定;依靠鳞片等硬组织鉴定年龄的方法;鱼类的生长


能说出鱼类生活史和发育各时期,鱼类寿命和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正确表述鱼类年龄,能够通过长度频数法、鳞片等硬组织判断年龄;能够说出鱼类生长的特征,了解生长测定方法。


鱼类的年龄及确定材料、确定方法;鱼类的生长方程及应用。


鱼类的生长的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及应用。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稳态与调节的生命观;指导学习和生活。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4

课程目标1、3、5

鱼类的摄食与营养

鱼类食物的组成;食物的分析;鱼类摄食节律性


了解鱼类的营养阶段和类型、食性、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功能形态学适应、摄食节律性。能够进行初步的食物的分析。了解摄食节律性在鱼类养殖中的作用。


鱼类食性及转变、食物的分析。

鱼类食物的分析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

课程目标1、3、5

鱼类的繁殖生物学

产卵群体和繁殖;卵群体;鱼类的繁殖时间;性成熟;生殖季节;繁殖场所;繁殖力


了解鱼类产卵群体和繁殖的生物学。


淡水鱼类繁殖场的特点。

鱼类繁殖力的计算。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

课程目标1、3、5


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权重

课程目标1

鱼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命活动的调节;外部形态;鱼类的外部分区;体轴与体型;头部器官;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构造;皮肤的衍生物;色素细胞与体色;鳞片;皮肤功能上皮组织的定义及分类;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分类及功能;结缔组织的分类及功能;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及作用;血液的成分及各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肉组织的一般特性;肌肉组织的种类和结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骨骼的生长方式、种类和模式结构;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骨骼构造的异同;肌肉种类与骨骼肌的模式结构;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肌肉构造的异同;体腔、系膜及消化系统的发生;消化道组成及其微细结构鳃的结构;呼吸运动机制;消化腺组成; 辅助呼吸器官;鳔的结构与功能血液的组成;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 泌尿器官及鱼类肾脏的微细结构;生殖器官;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基本组织的分布、类型、结构特点与功能;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物种的命名;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与术语;鱼类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鱼类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鱼类的生活史、发育期和寿命;鱼类的年龄鉴定;依靠鳞片等硬组织鉴定年龄的方法;鱼类的生长;鱼类食物的组成;食物的分析;鱼类摄食节律性;产卵群体和繁殖;卵群体;鱼类的繁殖时间;性成熟;生殖季节;繁殖场所;繁殖力。生殖细胞;受精作用;单精受精与多精受精;卵裂;原肠作用。备注:本课程采用教考分离形式进行考核,以上考核内容指题库中所有试题的内容。

期末考试(0.6)

形成性测试(0.1)

0.7

课程目标2

了解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物种的命名;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与术语;鱼类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鱼类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多渠道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解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

平时作业

0.1

课程目标3

掌握鱼类的年龄鉴定;依靠鳞片等硬组织鉴定年龄的方法具备科学思维,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水产技术研发能力。

平时作业

0.1

课程目标4

殖细胞、受精作用、单精受精与多精受精;鱼类的生长、鱼类食物的组成、鱼类摄食节律性、鱼类的繁殖时间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鱼类胚胎发育、生物学特征为未来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支撑。了解鱼类学研究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方面的科技战略需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使命感与责任心

平时作业

0.1

六、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比例为4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为60%。各种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所占比例与细则见下表。

6.1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比例

考核/评价细则

过程考核(40%)

形成性测试

10%

课程目标1:以随堂纸笔测试的方式在期中和期末进行2次阶段性测试,按照测试题参考答案评分,给出测试分数;或者运用雨课堂等在线平台,完成一部分重点教学内容后随堂测试,以每次测试的平均数作为形成性测试的成绩。

平时作业

30%

课程目标2和3:占2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按照参与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汇报交流情况各占20%、80%的权重综合评定成绩。报告中对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展示并能正确理解。

课程目标4:占11%。以水产行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收集资源,集中小组智慧,撰写实现解决方案并汇报交流。报告中对国家相关方面的科技战略需求有所体现。按照参与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权重综合评定成绩。

期末考试(60%)

闭卷,按照学校的考试安排进行考试。严格按照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进行阅卷。

综合成绩

形成性测试(10%)+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60%)

6.2评价标准

课程

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1

1.形成性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90100分。

1.章节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8089分。

1.章节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7079分。

1.章节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6069分。

1.章节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60分以下。

课程目标2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明确、合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内容详细,并附支撑材料。

(2)方案:要素完整,格式规范;问题分析恰当;能结合水产行业生产实际、语言流畅简练、逻辑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美观、图文并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感染力;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4思政内容

对相关内容阐释清楚、理解到位,设计原理充分考虑了生态文明要素等相关内容。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较明确、合理;能全体参与;合作学习内容较详细,有支撑材料。

(2)方案: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问题分析较恰当;能结合水产行业生产实际、语言流畅、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4思政内容

相关内容阐释较清楚、理解较到位,设计原理考虑了生态文明要素等相关内容。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合作学习内容较详细。

(2)方案: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问题分析较恰当;能结合水产行业生产实际、语言较流畅、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有互动。

4思政内容

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阐释,但不完善,或设计原理对生态文明要素等相关内容有一定考虑。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部分同学参与;合作学习内容简单。

(2)方案: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能进行适当的问题分析;能结合水产行业生产实际、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规范,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表述正确;与听众无互动。

4思政内容

对相关内容有一定展现,但阐释不够完整清晰,或设计原理考虑了生态文明要素,但不足。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小组分工不明确;个别同学参与;合作学习不规范。

(2)案:要素不完整,格式规范;问题分析不太恰当;能结合水产行业生产实际、语言较通顺、逻辑性不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不清晰,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无互动。

4思政内容

完全没有考虑相关内容,设计原理完全没有考虑生态文明要素等相关内容。

课程目标3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明确、合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内容详细,并附支撑材料。


(2)交流汇报:汇报课件美观、图文并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感染力;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较明确、合理;能全体参与;合作学习内容较详细,有支撑材料。

(2)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合作学习内容较详细。


(2)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有互动。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部分同学参与;合作学习内容简单。

(2)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规范,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表述正确;与听众无互动。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小组分工不明确;个别同学参与;合作学习不规范。

(2)交流汇报:汇报课件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不清晰,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无互动。

课程目标4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明确、合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简报内容详细,并附支撑材料。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全面,紧扣主题;报告语言流畅简练,逻辑清晰;能结合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较好地提升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美观、图文并茂,无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感染力;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较明确、合理;能全体参与;合作学习简报内容较详细,有支撑材料。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较全面,紧扣主题;报告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能结合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无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合作学习简报内容较详细。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较全面,切合主题;报告语言较流畅,逻辑较清晰;能结合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美观,无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有互动。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部分同学参与;合作学习简报内容简单。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切合主题;能较清楚地描述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有反思与体会。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规范,无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表述正确;与听众无互动。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小组分工不明确;个别同学参与;合作学习简报不规范。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不全面,偏离主题;对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描述不全面;缺乏反思与体会。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不清晰,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无互动。

七、其它说明

7.1课程资源

中国大学MOOC:鱼类学,鲁东大学

中国大学MOOC:鱼类学,烟台大学

7.2其他

1.课程负责人:李 斌

2.课程团队成员:王永明,岳兴建

3.制定依据:依据2022年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4.执行对象:从2022级学生开始执行。


检查人:

审核人:

编制日期:20234月30


附件:《鱼类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细则


 


附件

《鱼类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细则

一、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依据

《鱼类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依据《生命科学学院非师范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计算方法

1.《鱼类学》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力度的赋值

《鱼类学》课程目标的赋值

鱼类学

毕业要求

2.专业知识

3.职业能力

5.创新创业能力

2.1

赋值

3.1

赋值

3.3

赋值

5.1

赋值

课程目标1

H








课程目标2



L

1





课程目标3





L

1



课程目标4







L

1










注:

(1)根据《生命科学学院非师范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力度有高(H)、中(M)、低(L)之分,为了便于操作,赋值H=6,M=3,L=1。

(2)本门课程有4个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2.1的支撑力度是H,赋值6;课程目标2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3.1支撑力度是L,分别赋值1,课程目标4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3.3的支撑力度是L,分别赋值1;课程目标4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5.1的支撑力度是L,赋值1。

2.《鱼类学》课程目标的权重

《鱼类学》课程目标的权重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权值

0.67

0.11

0.11

0.11

注:

(1)根据第i个课程目标分值的计算公式,得课程目标1的分值为;课程目标2的分值为;课程目标3的分值为;课程目标4的分值为

(2)根据第i个课程目标权重的计算公式    ,得课程目标1的权重值为;课程目标2的权重值为;课程目标3的权重值为课程目标4的权重值为

3.《鱼类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各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采用“考核成绩分析法”,以教学班级为样本,课程考核材料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形成性测试、期末考试等。每个课程目标都有支撑该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鱼类学》有4个课程目标,假设支撑第一个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试卷考核总分为,抽取的样本学生该部分的试卷考核平均分数为是该课程支撑第个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考核的平均得分(形成性考核一般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形成性测试等),支撑第个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考核总分为是期末试卷考核占总考核的比例(),那么,第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计算公式为

若某个,即期末考核试卷中无支撑该课程目标的内容,则

4.《鱼类学》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的确定

本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由该课程的所有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加权平均值确定。

《鱼类学》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为

5.《鱼类学》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

根据《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内师院发【2017】93 号)第二十一条中的五级制成绩“及格”对应的课程考核最低成绩为 60 分,及第五十条“修完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且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鱼类学》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设定为“达到0.6为评价合格”。

三、持续改进

1.《鱼类学》课程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在2021级《鱼类学》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主要变动如下: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六个模块;修改完善了课程目标;调整了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2.持续改进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

进一步规范了课程考核,特别是过程性考核的评价;严格按照《生命科学学院非师范专业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科学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水生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101102000071号 | 蜀ICP备05006381号-1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1124号 邮编:6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