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
课程代码:ZB1640080
课程类别:专业发展必修课程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水产养殖概论
选用教材:赵文主编. 水生生物学(第二版)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
主要参考书目:
梁象秋主编. 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蒋燮治, 堵南山主编. 中国动物志 淡水枝角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委员会主编. 中国动物志 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 淡水桡足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沈蕴芬主编. 原生动物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胡鸿钧, 魏印心主编.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主编. 辽河流域底栖动物图鉴[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李斌, 陶敏主编. 水生生物学与鱼类徐实训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二、课程地位与作用
《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学科核心课程之一,是后续课程《生物饵料培养学》、《养殖水化学》、《鱼类增养殖学》、《养殖水域生态学》等的基础。本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水生生物各类群基础生物学知识;(2)各类水生生物在水产养殖等领域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有害种类的危害防治;(3)利用水生生物开展水体生态学评价和修复的方法。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高等农林教育面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等战略需求,考虑到到系统性、实用性、社会需要以及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正确观念,逐步形成浓烈的专业情感与社会使命感;系统掌握各类群水生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鉴认水生生物的基本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水体中各种复杂的生命现象,初步具备水体诊断和处理的理论基础;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能力。
三、课程目标
3.1目标设置
(一)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正确观念,逐步形成浓烈的专业情感与社会使命感;系统掌握各类群水生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鉴认水生生物的基本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水体中各种复杂的生命现象,初步具备水体诊断和处理的理论基础;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系统掌握各类群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高等水生植物)的基本特征与生态需求,可通过形态特征鉴认常见水生生物。【毕业要求1专业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水体中各种复杂的生命现象,初步具备水体诊断的能力。【毕业要求3职业能力】
3.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出科学、合理处理方案,初步具备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与能力。【毕业要求3职业能力】
4.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应用水生生物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毕业要求5创新创业能力】
(二)思政教育目标
1.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水生生物学相关研究与应用成果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民生福祉与美丽中国建设、乡村生态振兴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理解,逐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巩固生态文明教育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
2.民族自豪感的激发:通过古代典籍中相关内容的阅读、理解,以及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古人生态智慧、优良传统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通过介绍相关案例与数据,展示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及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可靠承诺,增强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鼓励学生努力参与到美丽中国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中来。
3.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3.2.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权重 |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1 | 0.67 | 2.专业知识 | 【2.1专业基础】了解水生生物学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其与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关注水生生物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通过形态学特征辨认常见水生生物。能运用水生生物学知识对水体生命现象做出合理的科学解释。 |
课程目标2 | 0.11 | 3.职业能力 | 【3.1 学习能力】具备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发展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多渠道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水体中各种复杂的生命现象,自主了解和掌握水质的水生生物评价方法,根据水体外观、水生生物组成、多样性分析等开展水体诊断。 |
课程目标3 | 0.11 | 3.职业能力 | 【3.3 研究能力】具备科学思维,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水产技术研发能力。能根据水体诊断结果,针对性设计科学、合理处理方案,初步具备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与能力,解决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课程目标4 | 0.11 | 5.创新创业能力 | 【5.1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应用水生生物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 |
3.2.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图
名称 | 专业知识 | 专业能力 | 创新创业能力 |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5.1 | 5.2 |
水生生物学 | H | L | L |
课程目标1 | H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L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L |
|
|
课程目标4 |
|
|
|
|
|
| L |
|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在教学理念方面,本课程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及水产行业知识技能要求、健康生活和终身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科知识架构,重构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中心,服务学生发展。
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水生生物学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考虑到系统性、实用性、社会需要以及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划分(1)水生生物学入门;(2)主要水生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态分布方面的基本知识;(3)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水体评价与诊断;(4)水体修复与保护4个板块。
在教法和学法方面,针对课程目标1—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系列预习思考题;学生结合预习思考题和线上课程资源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目标。针对课程目标2—以和解释生物学现象为导向,形成“现象-问题-理论”教学,结合科研活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延展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水体中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成因,并根据水生生物各种类生态需求等开展水体诊断与水质评价,促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课程目标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承接课程目标2,形成“现象-问题-理论-应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与讨论,根据水体诊断结果,针对性设计科学、合理处理方案,解决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针对课程目标4—在教学中注意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向学生推荐研究文献及相关网站;要求学生课后收集、阅读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使学生学会反思,养成辩证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
2.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课程内容框架 | 教学要求 | 教学重难点 | 课程思政 | 教学方式 | 学时 | 支撑课程目标 |
模块 | 章节 | 教学内容 | 重点 | 难点 |
入门 | 绪 论 | 水生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水体生物区的划分。 | 明确学习水生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水的特性,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了解水生生物在水体中的主要分布位置及其环境特点;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及其生态类群的划分和特点。 | 水生生物主要分布位置及其环境特点;水生生物生态类群的划分。 | 水生生物主要分布位置及其环境特点。 | 阅读中国古籍中对水生生物的描述和应用,学习古代中国人勤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通过了解相关工具书的编撰故事,学习作者的持续奋斗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 | 讲授为主 | 2 | 课程目标1 |
水生生物基础知识 | 浮游植物 | 浮游植物的定义、藻类的主要特征、藻类的形态构造、藻类的分类、藻类生态分布和意义。 | 掌握藻类各门基本形态区分方法、一般形态特征和繁殖习性;掌握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下的分类及其特征,并通过检索表来区分常见属;掌握甲藻、隐藻和裸藻的一般形态特征;了解金藻、黄藻的形态特征;掌握重要藻类种属在生活、生态系统和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或危害;能够初步通过藻类组成情况进行简单的水体诊断并给出处理意见。 | 常见微藻的形态特征,正确用检索表将它们区分开。 | 区分各门。 | 学习当代科学家勤奋耕耘努力奋进的精神,学习其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与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与强农责任心;通过对中国在藻类学方向的优异成绩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对于藻类水华防治的学习,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 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 10 | 课程目标1-4 |
浮游动物 | 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形态构造、分类、生长发育与生活史、生态分布和意义。 | 掌握原生动物形态构造与其功能的关系,了解原生动物产生孢囊的生物学意义,并了解常见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掌握轮虫与枝角类的形态特征及功能、生殖过程及分类依据,识别常见种类;掌握哲水蚤目、猛水蚤目、剑水蚤目的形态特征并能够区分;初步具备通过水体浮游动物组成情况判断鱼苗下塘适宜时机的理论基础。 | 常见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与桡足类的形态特征与分类依据。 | 各类浮游动物的区分。 | 通过《中国淡水轮虫志》等相关工具书的编撰故事以及浮游动物分类的进展,学习科学家的持续奋斗和工匠精神,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奋斗一生的职业素养。 | 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 6 |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
底栖动物 |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以及功能摄食类群;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分布和意义。 | 掌握底栖动物的生态类群与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了解底栖动物在生活和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了解底栖动物研究的进展。 | 常见底栖动物种类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 | 常见底栖动物种类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 | 通过古代中国人对底栖动物的观察和描述,学习古人勤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 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 4 |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
水生维管束植物 | 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概念、生态类群(生活型)及其特点、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 掌握水生维管束植物与藻类的区别;掌握不同生活型的特点;了解高等维管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群落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 高等维管束植物按生活型分类、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 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 通过古代中国人对水生植物的观察和描述,学习古人勤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结合前面所学,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论。 | 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 2 |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
评价与诊断 | 水生生物研究方法 | 浮游生物采集定量方法、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 掌握浮游生物网、采水器、浮游生物沉淀器、浮游生物计数框、抓斗式采泥器、分样筛的结构与使用流程;掌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定性和定量样品的采集、固定、处理、观察和计数的全部流程;掌握每种水生生物样品计数的原则与生物量计算的方法。 | 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工具与采集方法。 | 采集流程。 | 通过了解近几十年中国科学家在水生生物资源家底摸清之路中的艰辛与拼搏,学习他们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 | 讲授为主 | 2 |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
水体修复与保护 | 水体生态修复 | 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中国水体治理的成效、案例与成果. | 掌握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与流程,了解中国水体生态修复的现状、发展与成绩。 | 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 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 学习古人勤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学习中国科学家不唯书,只为实的科学精神;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述,以及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创建中的努力与所取得的的成绩,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与努力参与生态文明与美好生活建设的决心。 | 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 4 | 课程目标1-4 |
水生生物的保护 | 水生生物资源、水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 掌握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了解中国水生生物资源现状;掌握水生生物保护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初步掌握长江保护法中与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相关的条款与内容。 | 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 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 通过对水生生物资源现状的介绍,呼吁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介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长江保护法,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 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 2 |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5 |
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权重 |
课程目标1 | 学习水生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水的特性,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生生物在水体中的主要分布位置及其环境特点;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及其生态类群的划分和特点。藻类各门基本形态区分方法、一般形态特征和繁殖习性;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下的分类及其特征;甲藻、隐藻和裸藻的一般形态特征;金藻、黄藻的形态特征;重要藻类种属在生活、生态系统和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或危害;原生动物形态构造与其功能的关系,原生动物产生孢囊的生物学意义,常见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轮虫与枝角类的形态特征及功能、生殖过程及分类依据;哲水蚤目、猛水蚤目、剑水蚤目的形态特征分;通过水体浮游动物组成情况判断鱼苗下塘适宜时机的理论基础。底栖动物的生态类群与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了底栖动物在生活和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底栖动物研究的进展。水生维管束植物与藻类的区别;不同生活型的特点;高等维管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群落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 期末考试(0.6) 形成性测试(0.07) | 0.67 |
课程目标2 |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水体中各种复杂的生命现象;水质的水生生物评价方法;根据水体外观、水生生物组成、多样性分析等开展水体诊断的方法 | 平时作业(0.08) 形成性测试(0.03) | 0.11 |
课程目标3 | 根据水体诊断结果,针对性设计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初步具备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与能力,解决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平时作业 | 0.11 |
课程目标4 | 应用水生生物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 平时作业 | 0.11 |
六、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包括形成性测试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比例为40%。形成性测试针对课程目标1,采用对分易随堂测试方式进行,期中、期末各测试1次。平时作业针对课程目标2通过书面平时作业形式进行评价;针对课程目标3和4,以小组学习报告及全班汇报交流等平时作业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各种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所占比例与细则见下表。
6.1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 比例 | 考核/评价细则 |
过程考核(40%) | 形成性测试 | 10% | 课程目标1:以随堂纸笔测试的方式在期中和期末进行2次阶段性测试,按照测试题参考答案评分,给出测试分数;或者运用对分易等在线平台,完成一部分重点教学内容后随堂测试,以每次测试的平均数作为形成性测试的成绩。 |
平时作业 | 30% | 课程目标2:占10%。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关于水体中各种复杂的生命现象、水质的水生生物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的书面作业,根据完成情况评定成绩。 课程目标3:占10%。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水体诊断结果,针对性设计科学、合理处理方案,解决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汇报交流。按照参与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处理方案质量和汇报交流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课程目标4:占10%。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水生生物学相关的资料,梳理水生生物学发展前沿,撰写读书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按照参与小组作业完成情况、读书报告质量和汇报交流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
期末考试(60%) | 闭卷,按照学校的考试安排进行考试。严格按照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进行阅卷。 |
综合成绩 | 形成性测试(10%)+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60%) |
6.2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 评分标准 |
90-100 | 80-89 | 70-79 | 60-69 | 0-59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
课程目标1 | 1.形成性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90-100分。 | 1.章节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80-89分。 | 1.章节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70-79分。 | 1.章节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60-69分。 | 1.章节测试与期末考试 按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在60分以下。 |
课程目标2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明确、合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评价报告内容详细,并附支撑材料。 (2)评价报告:要素完整,格式规范;评价指标选取科学,标准恰当;评价指标计算正确,分析合理;评价结论符合客观事实;语言流畅简练、逻辑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美观、图文并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感染力;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较明确、合理;能全体参与;评价报告内容较详细,有支撑材料。 (2)评价报告: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评价指标选取较科学,标准较恰当;评价指标计算基本正确,分析较合理;评价结论较符合客观事实;语言较流畅简练、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大部分同学能参与;评价报告内容较详细。 (2)评价报告: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评价指标选取较科学,标准较恰当;评价指标计算基本正确,分析较合理;评价结论较符合客观事实;语言较流畅简练、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有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部分同学参与;评价报告内容简单。 (2)评价报告: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能进行适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选择;能进行评价指标计算和分析;能进行评价结论总结;教学设计方案语言通顺、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规范,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表述正确;与听众无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小组分工不明确;个别同学参与;评价报告不规范。 (2)评价报告:要素不完整,格式规范;评价指标和标准选择不太恰当;评价指标计算不正确,分析不太合理;教学设计方案语言较通顺、逻辑性不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不清晰,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无互动。 |
课程目标3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明确、合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处理方案内容详细,并附支撑材料。 (2)处理方案:要素完整,格式规范;评价指标选取科学,标准恰当;评价指标计算正确,分析合理;评价结论符合客观事实;语言流畅简练、逻辑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美观、图文并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感染力;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较明确、合理;能全体参与;处理方案内容较详细,有支撑材料。 (2)处理方案: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评价指标选取较科学,标准较恰当;评价指标计算基本正确,分析较合理;评价结论较符合客观事实;语言较流畅简练、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处理方案内容较详细。 (2)处理方案: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评价指标选取较科学,标准较恰当;评价指标计算基本正确,分析较合理;评价结论较符合客观事实;语言较流畅简练、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有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部分同学参与;处理方案内容简单。 (2)处理方案:要素完整,格式较规范;能进行适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选择;能进行评价指标计算和分析;能进行评价结论总结;教学设计方案语言通顺、逻辑较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规范,不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表述正确;与听众无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小组分工不明确;个别同学参与;处理方案不规范。 (2)处理方案:要素不完整,格式规范;评价指标和标准选择不太恰当;评价指标计算不正确,分析不太合理;教学设计方案语言较通顺、逻辑性不清晰。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不清晰,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无互动。 |
课程目标4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明确、合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简报内容详细,并附支撑材料。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全面,紧扣主题;报告语言流畅简练,逻辑清晰;能结合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较好地提升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美观、图文并茂,无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感染力;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分工较明确、合理;能全体参与;合作学习简报内容较详细,有支撑材料。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较全面,紧扣主题;报告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能结合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较美观,无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能与听众进行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合作学习简报内容较详细。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较全面,切合主题;报告语言较流畅,逻辑较清晰;能结合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美观,无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汇报无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有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有小组分工;部分同学参与;合作学习简报内容简单。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切合主题;能较清楚地描述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有反思与体会。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规范,无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较清晰,表述正确;与听众无互动。 | 1.平时作业 (1)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小组分工不明确;个别同学参与;合作学习简报不规范。 (2)读书报告:报告内容不全面,偏离主题;对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描述不全面;缺乏反思与体会。 (3)交流汇报:汇报课件存在科学性错误;汇报思路不清晰,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与听众无互动。 |
七、其它说明
7.1课程资源
引用线上教学资源
中国大学MOOC:水生生物学,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MOOC:水生生物学,河南师范大学,
虚拟仿真实验:丘陵区水体水质生态学评价与修复虚拟仿真,内江师范学院,
(二)其他
1.课程负责人:陶敏
2.课程团队成员:李斌
3.制定依据:依据2022年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4.执行对象:从2022级学生开始执行。
检查人:
审核人:
编制日期:2023年4月30日
附件:《水生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细则
附件
《水生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细则
一、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依据
《水生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依据《生命科学学院非师范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计算方法
1.《水生生物学》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力度的赋值
《水生生物学》课程目标的赋值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 |
专业知识 | 职业能力 | 创新创业能力 |
2.1 | 赋值 | 3.1 | 赋值 | 3.3 | 赋值 | 5.1 | 赋值 |
课程目标1 | H* | 6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L | 1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L | 1 |
|
|
课程目标4 |
|
|
|
|
|
| L | 1 |
|
|
|
|
|
|
|
|
|
注:
(1)根据《生命科学学院非师范专业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力度有高(H)、中(M)、低(L)之分,为了便于操作,赋值H=6,M=3,L=1。
(2)本门课程有4个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2.1的支撑力度是H,赋值6;课程目标2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3.1的支撑力度是L,赋值1;课程目标3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3.3的支撑力度是L,赋值1;课程目标4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5.1的支撑力度是L,赋值1。
2.《水生生物学》课程目标的权重
《水生生物学》课程目标的权重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4 |
权值ωi | 0.67 | 0.11 | 0.11 | 0.11 |
注:
(1)根据第i个课程目标分值的计算公式vi=3ki+2li+mi,得课程目标1的分值为v1=6×1=6;课程目标2的分值为v2=1×1=1;课程目标3的分值为v3=1×1=1;课程目标4的分值为v4=1×1=1。
(2)根据第i个课程目标权重的计算公式
,得课程目标1的权重值为ω1=0.67;课程目标2的权重值为ω2=0.11;课程目标3的权重值为ω3=0.11;课程目标4的权重值为ω4=0.11。
3.《水生生物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各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采用“考核成绩分析法”,以教学班级为样本,课程考核材料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形成性测试、期末考试等。每个课程目标都有支撑该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水生生物学》有4个课程目标,假设支撑第i个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试卷考核总分为Ti,抽取的样本学生该部分的试卷考核平均分数为Si,Qi是该课程支撑第i个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考核的平均得分(形成性考核一般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形成性测试等),支撑第i个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考核总分为Zi,α是期末试卷考核占总考核的比例(α=60%),那么,第i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计算公式为
Pi=0.6SiTi +0.4QiZi(i=1,2,3,4),
若某个Ti=0,即期末考核试卷中无支撑该课程目标的内容,则Pi=QiZi。
4.《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的确定
本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由该课程的所有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加权平均值确定。
《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为
P= i=14ωiPi=0.67P1+0.11P2+0.11P3+0.11P4。
5.《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
根据《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内师院发【2017】93 号)第二十一条中的五级制成绩“及格”对应的课程考核最低成绩为60分,及第五十条“修完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且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设定为“达到0.6为评价合格”。
三、持续改进
1.《水生生物学》课程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在2020级《水生生物学》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主要变动如下: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六个模块;修改完善了课程目标;调整了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2.持续改进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
进一步规范了课程考核,特别是过程性考核的评价;严格按照《生命科学学院非师范专业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科学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